(资料图)
风吹麦田千层浪,又到一年新麦香。眼下正值“三夏”时节,夏收工作正全面展开。近日,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在北京联合发布《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23》显示,从粮食产能提升和全产业链减损两端发力,不断夯实粮食安全根基,是新时期确保粮食安全的关键之举。对于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来说,粮食事关国运民生,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,才能增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强大底气。
饱满的麦穗在田野间随风起舞,一台台收割机来回穿梭,将沉甸甸的麦穗揽入“怀中”,农民们喜在脸上,甜在心间。当前“三夏”生产已进入关键时期,要打好粮食生产关键一仗,各地要多措并举,科学组织调配,抢收抢种,确保夏粮丰收到手,颗粒归仓。江苏组建604支常态化农机应急作业服务队,落实3503个应急烘干作业服务主体,确保关键时刻冲得上、顶得住、有实效;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,6000余台农机昼夜作业,抢收小麦;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乡镇的政府大院、文化广场等空闲场地为群众开放晾晒夏粮……截至6月12日,全国收获冬小麦面积达2.53亿亩,进度过八成。与此同时,夏种也正压茬推进。丰收,是对辛勤劳作的农民最好的回馈。在争分夺秒保夏收、千方百计争丰产的关键时刻,我们要全力以赴打好夏收硬仗,将每一粒米都装进口袋里,努力为粮食安全夯实根基,端稳端牢“中国饭碗”。
稳步提升粮食产能,为百姓的“粮袋子”添秤加码。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,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。农民是保障粮食安全的主力军,我国2.3亿农户承担着全国14亿多人吃饱饭、吃好饭的重任。我们要深入实施“藏粮于地、藏粮于技”战略,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,通过对粮食价格、收入补贴、作物保险的综合扶持,确保农民种粮收益,调动农民务农种粮积极性和地方重农抓粮积极性。积极组织基层农技推广,改变传统农耕方式,推动农业机械化全面高质量发展,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。只有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,打好农村产业发展、科技帮扶、基础设施改善等方面的“组合拳”,不断挖掘粮食增产潜力,用心用情走好乡村振兴之路,扎实推动乡村振兴不断取得新进展、新成效,才能让群众的获得感、归属感和幸福感持续提升。
确保全产业链减损,让节约成为另一种方式的“增产”。粮食的损失浪费现象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。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,我国粮食全链条损失率达8%。其中,生产和收获环节约占整体粮食损失和浪费的27%,储存和运输环节约占33%,消费环节约占31%。山东滨州大力推广机械通风、环流熏蒸、粮情测控“三合一”先进储粮技术,近三年粮食保管损耗率均低于0.1%;江苏无锡利用本市五星级江苏省粮油科普教育基地“走进阳光粮仓”等载体,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粮食节约教育实践活动。同时,全社会要增强节约粮食的意识,从各环节抓紧抓实节约举措,不断深化文明餐桌“光盘行动”,对餐饮行业、单位食堂、公务活动、学校、家庭以及个人等不同主体分别进行制度规范约束、强化监督检查力度。推进节粮减损意义重大、迫在眉睫,我们要耕好节粮减损这块“无形粮田”,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。
仓廪实,天下安。自古以来,粮食安全都是关系国家经济的大账本,关乎国家安全的大战略。一粥一饭,当思来之不易,今天的美好生活来自千万次辛勤耕耘的结果。我们要始终坚定“确保谷物基本自给、口粮绝对安全”的新粮食安全观,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,筑牢粮食安全,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。(朱珠/文 葛丹丹/图)
关键词: